
2012年,七院还只有一个中医科,全院医师中不到6%的中医师。2016年,作为最年轻的中西医结合三甲医院,七院的每个科都具备了中医特色!这是怎么做到的?对此,院长王杰宁有话要说。
被时代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在名院云集的上海滩可谓一个独特的存在。医院历史能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创办人和首任院长为杜月笙。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北面、而且是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地段唯一的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七院被时代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
2012年,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改革试验区之一的浦东新区,选取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作为试点改革医院,要求其在短时间内由一家二级综合医院转型成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以在全国范围内起到示范效应。王杰宁带领七院职工奋力拼搏,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历史性跨越。除了天时地利的独特优势,医院内部大刀阔斧推行的用人制度改革和精细化管理功不可没。
西医爱上了搭脉看舌苔
“当时制定了医院发展目标,就是经过十年的努力,将医院打造成国内一流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内前十名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中西医结合康复学科成为国内领导者。”王杰宁清楚地记得,2012年4月到七院担任院长的第二天,便将医院正式变更为中西医结合医院。整整一年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医院进行了晋升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评审。
“全院350多个医生,我们分三批全部进行了严格的西学中学习。”上任之初,王杰宁大刀阔斧地将“中”字引入医院的每一处细节。为了尽量减少对现有工作的影响,医院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老师请到学校办班,医生们基本上都是利用休息时间完成课程培训,并且全院近90%的医生都通过了考试,执业医师执照增加了“中西医结合”。
尽管学习的过程很辛苦,但医生们也从学习中获得提升。很多医生从对中医一知半解,到喜欢、热爱中医,并慢慢在临床中试着用中医诊治疾病,期间经历的艰辛只有亲历方能体会。“现在医院不少西医大夫在诊病时都习惯性地搭搭脉、看看舌苔辨证之后再开药。”王杰宁笑着说,过去中药汤剂只占药品收入的1%,而现在这一数量已经接近10%。
挂盐水不如中医治疗打分高
“医生开检查、开药不算工作量,护士挂盐水打分很低,做中医治疗和护理得分比较高。”医院负责绩效考核工作的副院长林研举例说明:这样以来,不仅控制了输液量,把医生的行为从检查、开药转移到做中医药治疗,而且病人感受也大不一样了,效果很好,中医的氛围逐渐浓厚起来,临床科室的输液量减少了20%。
过去七院并没有细致的绩效考核,而剧烈的转型期,医院迫切需要采用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通过经济手段作为杠杆,让全体员工都能抓住医疗质量和中医内涵这两大发展核心。林研说:“在这个时期,需要引导和营造中医药氛围,让中医类科室和中医师的收入在院内处于领先地位,引导大家重视中医、学习中医。”
除此之外,医院给中医师分配任务,每个中医师都有结对的科室,定期到科室进行中医查房,带动科室中医技术的发展。另外,医院还引进了多名中医师充实到医生队伍中,让每一个科都认识到中西医结合是医院的发展方向,而且每一个科都能在这一框架内寻求自身发展的方向。例如,医院的烧伤科、普外科原来在业务量和收入上都属于“垫底”的科室,开展技术手段不多。绩效考核后,这些科室开始注重新技术的引入和学习,尤其是开始逐渐引入中医药技术,如中药外敷辅助治疗等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两个科室也从“垫底”一下子上升到前几名,甚至几次评分排到了第一名。
中西医结合康复最值得期待
“作为上海自贸区核心区域,这里今后将形成上海的第三个国际社区,因此医院将与美国著名医院梅奥诊所开展合作,提供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王杰宁说,目前医院每年选派10余名医生、20多名护理人员到国外培训基地进行学习。
瞄准了这一发展方向,医院专门请了心血管、脑血管、康复和健康管理、急救创伤、中医针灸推拿这五个方面的权威专家,让他们来“会诊”医院在这些领域与上海大牌医院的差距,以及今后医院需要如何扶持等。“之所以选这五个方面,也是根据医院的地理位置、自身的优势并结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定的。”王杰宁说,目前全院有30多个中西医结合康复师,医院将投入几千万建设覆盖整个楼层的康复治疗中心,牢牢抓住中西医结合康复作为医院发展的方向。【转自浦东时报】
联系我们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