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高桥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刘金娣
在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门急诊大厅,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志愿者刘金娣阿姨忙碌的身影。在自主挂号机前,指导初次来院的患者使用机器;在化验室抽血的吧台前,疏导排队验血的队伍;在自动扶手电梯边,帮扶行动不便的老弱患者……医务人员看到她,都会亲切地打招呼:刘阿姨好!刘阿姨辛苦!刘阿姨则笑呵呵地点头回应,然后又引导下一个患者,忙的不亦乐乎。
做为七院高桥志愿者队的队长,为提高团队凝聚力,每位志愿者家中有困难,她都竭力帮助,志愿者生病住院,刘阿姨更是在床前嘘寒问暖,端水送饭,不知情者都以为是患者的家人。
路遇盲人伸援手
刘阿姨不但在医院做志愿者,还在社区做志愿者,帮助居委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即便走在马路上,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会走向前伸手相援。有一次乘公交车去杨浦区办事,不知怎的车子突然急刹车,刘阿姨一个踉跄差点摔倒,正当大家埋怨司机的当口,刘阿姨隔窗看到马路中央站立一位盲人,那位盲人显然知道自己走错路了,但又不知如何是好,应往哪里走,无助地站在原地不动… …这样堵塞交通不说,也危险呀!
刘阿姨急忙让司机打开车门,连忙下车帮助盲人离开马路。在与盲人边走边聊的过程中,刘阿姨知晓盲人自幼因眼疾致盲,活动的范围就在家门口附近,从没离开过杨浦区,今天出门,不知怎的就走错路了。当得知刘阿姨来自浦东高桥时,感谢之余连说真是缘分,他还说知道高桥松饼是那里的特产,可从来没吃过。刘阿姨说我给你快递两盒尝尝,盲人连忙说不用,刘阿姨说现在快递便捷,不麻烦的。
因怕盲人再次走错路,刘阿姨一直把他送到家才离开,也因此错过办事的时间。
第二天,刘阿姨起个大早,带上两盒高桥松饼来到盲人的家门口敲门时,盲人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素昧平生的刘阿姨,不仅把自己送回家,因自己无意间的一句话,她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送来两盒高桥特产,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人。他激动地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刘阿姨急忙宽慰他说:我今天正好路过,顺便带来的。
后来,他们成了朋友,刘阿姨过段时间就会到杨浦区看看盲人朋友,尽力提供帮助。
情深意浓助邻里
当年因为搬迁,刘阿姨与同一弄堂的邻居分别,一开始大家还有联系,后来刘阿姨搬家,电话号码本丢失,联系便中断了,这一断便是三十年。今年春天,刘阿姨在七院门诊大厅与老邻居不期相遇,激动相拥。事情是这样的,邻居的女儿生病,朋友推荐她到七院康复科进行康复训练,邻居陪伴女儿来到七院,看着大厅里的志愿者很像当年的阿娣,但又不敢贸然相认,毕竟时隔三十年,容貌不似当年,邻居便悄悄问其他志愿者刘阿姨的名字,当得知面前的志愿者就是刘金娣时,激动的高喊刘阿姨的名字奔过来… …
邻居女儿的康复训练不是一两天的事,而邻居现在的住处距离七院较远,实在不方便,看到邻居顾虑的样子,刘阿姨爽快地说:有我呢,有啥不方便的!你放心,我会照顾好“咱女儿”的!就这样,刘阿姨开始了忙碌的照顾病人的日子,为了给患者增加营养,刘阿姨变着花样的做各种营养餐,每天天不亮就往菜市场赶,买来各种食材,然后在厨房里忙乎。其实,刘阿姨不擅长厨艺,平时一日三餐基本都是老伴做,但为了照顾好邻居的女儿,刘阿姨买来了粤菜菜谱,照着菜谱煲各种汤。刘阿姨说,菜做不好,煲煲汤还是可以的。邻居的女儿在医院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刘阿姨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把早餐送到患者床边,七点准时出现在门诊大厅。
有人问刘阿姨,你这样做志愿者不累吗?刘阿姨则说,我做志愿者两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很多很多。首先是身体好了,因每天都忙忙碌碌的,有点不舒服也就不在意了,时间长了,身体反倒好了。归根结底我觉得主要是心情愉快,当看到别人因得到我的帮助而减少麻烦或痛苦时,这种精神上的快乐是物质上无法抵达的。做志愿者,让我与失联多年的老邻居相遇,让我认识那么多乐于奉献的朋友,这种快乐没做志愿者时无法体会到的。
传帮带教递爱心
刘阿姨不但自身做好志愿者工作,带好志愿者队伍,还亲自带教学生志愿者。每年暑期,七院都会招募一些学生志愿者,这些孩子还没走向社会,不知道该如何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刘阿姨不厌其烦给孩子们讲解服务的每个环节,带领他们熟悉环境,同时还告诉他们与人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重要性。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孩子,刘阿姨示范给他们看,然后再观察他们的行为,及时纠正不适当的语言,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学生们亲切地称刘金娣为“阿婆老师”。
经过一个暑期的锻炼,孩子们的性格真的改变许多,家长纷纷前来感谢,说孩子做了志愿者后变的懂事多了,更有爱心了,会体贴父母了… …这些功劳真的要归功于刘阿姨,因为她的身体力行,让孩子们看到了榜样的力量,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
暑期结束,学生志愿者们与刘阿姨拥别,相约下个假期在七院志愿者服务站再相聚。
刘阿姨说:奉献一小时,快乐一整天。她每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党办 邵红梅)
联系我们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