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

追梦

2015-05-05 来源: 本站原创 [ 字体: ]

当年,为什么执意要来浦东,连我自己都说不清楚。当时从电视新闻里看到浦东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心中为之一振:浦东处于开发开放的前沿,人们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无论是城市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个人的成长空间,肯定都比内地广阔。就这样,带着满腹希望,凭借一腔热忱,抛弃舒适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决然地奔赴而来。

这,算不算梦想。当时真的没有考虑到。

到了浦东,到了高桥。才知道,浦东很大,而我所到达的地方,不过是地处浦东边缘的城乡结合部。虽然比邻保税区,但其基础环境设施,与我当时生活的内地那座中等城市的中心地带相比,差距都不是一点点。

我把儿子送到附近的小学就读,儿子放学后一脸疑惑地问我:妈妈,你不是说上海很漂亮吗?我去的学校怎么那么破,还没有以前的学校好?我无语,只好安慰他说:相信爸爸妈妈,这些都是暂时的,过不了多久,一定都会比以前好,你肯定会喜欢这里的。

话,是说出去了。比以前好?我相信会的,但那要等多久?望着儿子不解的眼神,当即,我对自己的决定产生了怀疑:远离故土,告别亲人,在这举目无亲的陌生环境里一切从零开始。这样做值得吗?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选择了、决定了,就要义无反顾走下去,即便路程艰难,不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绝不回首。

好在,我与老公达成共识:在浦东这片热土上,只要肯努力,付出心血、流下汗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就这样,在工作上,我们比以前更加努力了。很快,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双双走向管理的岗位。工作上取得的一些成绩,填补了内心的孤寂。但在夜深人静之时,我常常会怀念在老家度过的悠闲时光、留恋过往安逸舒适的日子。特别是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这种思乡情感愈加强烈。

记得刚来时,单位给了我们临时住处,一间半房,十几个平米,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每天带着孩子吃食堂,大人无所谓,孩子正在长身体,这哪行?于是,买来电炉,自己烧,可每次炒菜,都弄得满屋油烟,衣服被褥附有一股油腻味。这样的生活环境,让我有种一下倒退到“解放前”的感觉。要知道,我在内地住的可是三居室呀。不行,买房去。说的简单,做起来可没那么容易。虽然那时的房价不算太高,可与内地相比,还是高出不少。而我们买房的目标很明确:三居室、学区房,离重点中学的车程距离在20分钟以内。之所以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是因为考虑到自己工作忙,照顾不了孩子,没时间接送,上、下学都要他自己走,所以一定要距学校近。还有,考虑到将来儿子读高中,应该不要太远。父母每年也会来住段时间,没有单独的房间也不方便。

就这样,开始了艰难的看房历程,由于手头资金有限,又不愿意降低买房的标准,工作日忙着上班,双休日便在各个楼盘间奔波、盘算,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依然没有买到称心的房子,当时真是感到身心俱疲。没办法,只好先去租房住。为了节省租金,租住的是毛坯房,买几件二手家具,置办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生活回归到最简朴的状态……

后来,总算看到一套相对中意的房子,但生活、交通均不方便。犹豫之时,售楼小姐拿出市政5年规划:两百米之内中环线隧道越江而过,步行一刻钟可达地铁站,十分钟之内有国际商业广场。望着周边马达轰鸣的工地,我有些疑惑地:这些规划到时侯能实现吗?售楼小姐:实不实现我不敢保证,但是规划在这里。再说,如若周边生活设施齐全,还能是这个价吗?老公没再犹豫:交订金,签合同!

办好手续,我问老公:为何如此快速做出决定?他回:来到这里快一年了,你没发现这里的发展速度吗?我仔细研读过市政规划,相信政府,没错的。

5年后,所有的规划果真都变成了现实。隧道、地铁畅通,国际商业广场人流如织、灯火霓虹……

而今,十余年过去了。浦东的变化日新月异,借助自贸区的发展,古镇高桥,已变成宜游宜居的生态小镇。我所在的七院,也由二甲升为三甲医院。儿子,从当年的小学生,一步步走进重点高中、重点大学,飞越大洋,到异域求学。

根植于这片热土,我俨然成了这里的主人。当我回首走过的路程时,真切感受到:大到一个国家、小至一座城池,微渺到个人,前行的步伐其实就是一个个追梦的历程。用心用力去追赶,梦想总会实现。(党办  邵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