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岁时,我成功竞聘成为输液室护士长,作为当时最年轻的护士长,带领着一个20人的团队,两年来,一路摸索,一路进步。
输液室作为医院的窗口,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形象、患者的满意。而每天完成300多人次的输液任务,看似简单,但在平常的工作中实则蕴含着很强专业技能:从一针见血的穿刺技术、到疾病、药物的健康宣教,从认真严密的巡回观察,到病情突变的紧急处置,细致入微的护理服务贯穿于整个过程。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也明白前方的路有多难走,当优质护理已经在病房开展得如火如荼时,对门急诊来说,还刚刚起步,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没有典范可以拷贝。于是,我开始思索,开始尝试。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夯实基础护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服务,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输液室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是直接面对病人的窗口形象,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在输液室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环境入手,我将原先较为破旧的座椅逐一更换,并且特意在每个座位上增加了杯托架,不仅改善了患者输液的舒适度,更为他们放置茶杯提供了方便。此外,还将座椅以颜色进行功能分区,设立急诊区、门诊区、特殊用药区、吸氧区,让患者找寻座位时一目了然,让护士观察病情时心中有数,可谓一举两得。鉴于室内人流量大,我还特别在室内配置了绿色植物,保持清新良好的空气。
除了完成日常工作,潜移默化中,医院文化已经渐渐渗透到我的服务理念中,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关注着患者的点点滴滴:在保留了原有的常规便民服务措施,如针线包、老花镜等外,她以“创新”为基点,还开展了各种具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举措:优化输液患者的辅助检查流程,改善了患者边输液边排队检查的现象。我组织全体护士学习,带领大家开展PICC静脉输液,24h方便PICC患者的治疗需要。当我得知内科门诊患者做雾化需要至病房时,又特别在输液室设立专座,为门诊患者做雾化治疗提供方便途径。我让护士换位思考后,护士主动加强巡回,将呼叫铃调低音量,降低了噪音的干扰;梅雨季节,见前来输液的患者经常被大雨围困,我因此推出了“爱心伞”的服务,解除就诊患者及家属雨天的用伞之急,使大家在遇雨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好几次遇到年迈的患者为了尽早输液,一清早就来排队等候,结果因为没及时吃早饭而发生低血糖,又在科里准备了“爱心糖”,以防意外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患者既感激又感动,于是从那以后,定时会来补充“爱心糖”。作为输液室护士长,看见使用轮椅的患者上下座椅极不不方便,闲置的轮椅也无处妥善安放,因此特地规划了一处“轮椅输液区”,此区的开设可以一举两得地解决此难题,实施轮椅患者的统一管理,对患者的方便,对环境的管理,都是极大的改善。见好多患者都会在输液后返回寻找遗失物,大到一部手机、一本病例,小到一副手套、一把钥匙,我又在护士台的醒目处设立“患者遗失物暂存处”,将遗失物进行集中管理,让患者有了失而复得的惊喜;经常有患者将药品袋随手乱扔,既浪费又影响环境。于是,我又开动脑筋,在输液接待处设立了方便袋自取架,方便输液患者存放零散的用物,将方便袋留给有需要的人。结合我院的中西医治疗特色,设立资料宣传架,满足不同患者的健康需求。同时根据科室自身的特点,设计了具有专科特色的健康宣教手册,包括输液的注意事项、不良反应、温馨提示等,简洁、易懂、实用,患者看了均啧啧称赞。
通过优质服务的不断深化,我改变了输液室“没有护理”,到借助“优质护理”更新输液室护士主动服务的工作理念,体会优质护理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不仅仅是为住院患者提供满意服务,门急诊输液室的患者同样也需要得到满意服务
作为一名年轻的护士长,更是一名长期工作在临床一线的护理工作者,我乐于奉献,以身作则,并且善于发现问题,勇于积极创新,不断改进各项服务举措。我的善于战斗支撑了输液室嘈杂的工作环境、繁重的体力劳动,也锤炼了七院护理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我带领输液室在2014年的“门急诊优质服务情景模拟大赛”中,荣获团体“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让我和自己的团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也锁定了更长远的发展目标,目前正在创评浦东新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
“润物无声,点滴关爱”—我一直在努力。
联系我们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