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医学科——陆乃青
六月初,我很有幸参加了大肠息肉病的诊疗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在这一个礼拜的培训中让我收获颇丰。
此次培训班是由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承办,安排的课程很合理,内容也十分丰富。首先是原曙光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张亚丽老师给我们呈现了一场开班典礼,接着是来至于不同医院的专家、教授为我们授课。他们的课程生动形象,让我记忆犹新。我结合我们医院目前正在积极开展的中医护理方案,针对这一大肠息肉病,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学习。
息肉概念:息肉是指人体组织表面长出来的多余的组织,通常把生长在人体黏膜表面上的赘生物统称为息肉。肠息肉是其中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生率随之增加。在整个消化道中,最常见的息肉是结肠和直肠,而小肠息肉较少发生。
大肠息肉的病因:西医认为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叶酸摄入不足增加肠息肉患病风险,若叶酸过量会加速息肉癌变进程; 代谢异常,尤其是高脂血症、血清胰岛素水平、肥胖影响息肉的形成与复发; 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胆囊息肉增加肠息肉的发病率。中医学则认为阳虚、湿热、寒湿、湿浊、痰浊及瘀血是息肉的形成。
大肠息肉的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腹腔镜切除、手术切除。
大肠息肉常见证候要点:
(一)湿瘀阻滞证:大便溏烂不爽或粘液便,或见便下鲜红或暗红血液,或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脘闷纳少。舌质偏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厚或腻。
(二)肠道湿热证:腹胀腹痛,大便溏泻,或粘液便,泻下不爽而秽臭,或有便血,或大便秘结,兼口渴喜饮,小便黄,肛门灼热坠胀,舌质偏红,舌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脘腹胀闷疼痛,或有刺痛,便秘、便血或大便溏烂,或有痞块,时消时聚,舌质偏暗或有瘀斑。
(四)脾虚夹瘀证:见腹痛隐作,大便溏薄,便血色淡,神倦乏力,面色萎黄,纳呆,或畏寒、四肢欠温,舌质淡胖而暗,或有瘀斑、瘀点。
大肠息肉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腹痛
1.密切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及诱发因素,腹部剧烈疼痛时,注意观察患者神志、血压、心率变化。
2.疼痛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脾、胃、神门、交感、腹、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天枢、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关元、天枢、大肠俞等穴。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8.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神阙、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二)泄泻
1.观察大便的频率、次数、颜色、性状等,观察是否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发生,并及时报告医师。
2.保持肛门及会阴部的清洁,便后用软纸擦拭,用温水清洗。
3.遵医嘱艾灸(回旋灸)腹部,取神阙、中脘、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小肠、大肠、胃、脾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神阙、关元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大肠俞、天枢等穴。
(三)便秘
1.餐后1~2小时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大肠、直肠、脾、皮质下、便秘点等穴。
大肠息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内服中药2.注射给药
特色技术
1.穴位贴敷。
2.穴位注射。
3.艾灸,回旋灸:以神阙为中心,上、下、左、右旁开1~1.5寸,时间5~
10分钟。
4.耳穴贴压。
5.穴位按摩。
6.红外线照射:运用红外线在相应穴位进行照射,探头距离患者皮肤30cm,每次照射30分钟。
大肠息肉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腹痛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
2.减少增加腹压的姿势,如下蹲、屏气。不宜久坐、久立、久行和劳累过度。
(二)饮食指导
1.湿瘀阻滞证:宜食行气化湿的食品,如陈皮、薏苡仁、姜黄,少食马铃薯、汽水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2.肠道湿热证:宜食清利湿热的食品,如白萝卜、荸荠、蒲公英、百合、马齿苋等,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的通畅。忌食辣椒、酒等。
3.气滞血瘀证:宜食补脾理气的食品,如柑橘、姜、海带、白萝卜、桃仁。少食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品。忌食冷饮、雪糕。
4.脾虚夹瘀证:宜食健脾理气的食品,如山药、瘦猪肉、羊肉、白扁豆等。忌食生冷油腻的食品。
5.指导便秘患者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平时可饮蜂蜜水,保持大便的通畅。
(三)情志调理
1.患者出现情绪烦躁时,使用安神静志法,指导患者闭目静心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也可指导患者通过适当运动、欣赏音乐、书法、绘画等移情易性,保持乐观开朗情绪。
2.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提高认识,增强治疗信心。
我的感想:非常感谢我们科的孙丽燕护士长给我的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对大肠息肉疾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将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去!
联系我们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