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

我与七院的峥嵘岁月

——“我与七院共成长”征文活动(特等奖)

2016-07-19 来源: 本站原创 [ 字体: ]

今年是七院建院八十五周年,作为一名曾经在此工作过大半辈子的退休职工,在此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总想说点什么。写院史,题材广、资料亦不足,确是不能胜任;写回忆录,年代久长、难免挂一漏万,难能全面记清,思来想去我还是写点旧闻轶事,让现今的七院人能够粗线条地看看我们这些老七院人当时的工作和生活情景。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到七院工作。当时在北京路外滩水上饭店搭乘市轮渡抵达高桥天澄口,上岸后再经接驳车至高桥镇口,全程二个多小时。七院的门诊部在现三联商店处,这里原本是一个氏族的家祠,紧依东面有牌坊、坟碑地。住院部在距高桥镇三里路的陆家堰,也即杜家祠堂所在地。住院部设床位50余张,工作人员约50人,检验科仅有二人,设备原始,全靠一架显微镜完成每天的三大常规工作。每天往返门诊部与住院部的代步工具是一辆破旧的三轮黄鱼车。

住院部的工作人员多数来自浦西,平时住在医院宿舍。宿舍是杜月笙的藏书楼,一幢二层西式小楼,十分精致,楼顶是一约三百余半的大平台,是我们夏日乘凉的好去处,夜晚楼内一片欢乐,好不自在!

住宿舍最难熬的是星期六晚上,因为周日休息,大家都回去了,整幢楼内冷冷清清,仅留下几个值班的人。那时我还年轻,四周田野一片漆黑,风刮得窗户砰砰作响,在此环境下吓得很难入眠。若遇急诊化验,还要穿过田间小路到住院部,更是一路大叫籍以壮胆,现今想起甚是可笑。

1953年,医院迁至镇上新落成场所,也即现在的院址,记得那年的新民晚报还作了相应的图文新闻。新院床位增设至150张,设有内、外、妇、儿四大科室,工作人员相应也增至一百余人。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医院里有件事是必提的,那就是黄硕麟医师实施的断肢再植手术。当时收治的病人甚多,许多病人从外省市慕名而来,这些人是缺指而来、指全而回。记得59年高化厂厨师因工作不慎被绞面机切割了手掌,仅存一公分左右的皮肤和一根小静脉,经黄医师精心治疗后,居然重新连接上,这是何等的工作业绩,为我们医院增添了名声。可惜在那个年代,“左”倾路线抬头,黄硕麟非但无功还受到了不平等的对待。但他依旧怀着一颗赤诚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之心继续努力工作着。

八十年代中期,医院陆续添置了一些硬件设备。到我退休时新的院部大楼和医技大楼建造已近尾声,所有老七院原来的建筑,基本已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宏伟的门诊楼、行政楼和医技大楼,旧貌换新颜。

现今的七院日新月异,发展势头喜人。看到这些,令我们这些老一辈七院人舒心爽气。在此院庆85周年来临之际,祝愿我们医院走上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以“德仁·术精”为主导,更好服务于人民大众。   (83岁退休职工、原检验科主任  田明辉)